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回复: 0

不给玩具我就不跟你玩!孩子被迫分享玩具,别再回答“不玩拉倒”

[复制链接]

9401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8211
发表于 2024-3-1 13: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说起自己的一些小事,最让家长们揪心的莫过于其余 孩子要挟自己孩子分享玩具,还口出狂言:“你不把玩具给我,我就不跟你玩。”
昨天我也特地跟女儿做了一个小测试,其时 女儿想跟我一起玩,她的手里拿着她最喜欢的一个娃娃。
我说:你把娃娃给我,我就跟你一起玩。
女儿思考了一会,说:那好吧,给你。
其时 我惊讶了,为了跟我玩,女儿不吝 拿最喜欢的玩具来交换,这是功德 还是坏事呢?难怪家长们都很揪心,这孩子也太怂了。
突然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有家长跟我说过类似的事情,很多家长听到往往很来气,心想:不做朋友就不做朋友,谁稀罕谁呀。
结果没想到的是孩子迅速就啪啪打脸了,“好啊好啊”应承的那一个欢快,让很多家长都难免 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一个傻白甜。
同样担心的我又换了一个思路问女儿。
我问:如果XX要玩你的娃娃,你会不会给她。
她说:不要,她老是欺负我。
我继续问:如果她说娃娃不给她就不跟你做朋友呢?
她说:我才不要跟她做朋友。
听到这,我就释然了,与其说我在利用我“陪玩”的事去获得 娃娃,不如说女儿在利用娃娃让我“陪玩”,这件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获得 了她想要的。



尽管如此,很多家长依旧担心:谁知道是不是因为对方太强势,是不是因为自己孩子怂呢?
我想也许很多事都不该 该一棍子打翻。
孩子愿意去交换的进程 中,其实有三个症结 点
一是物权意识
物权,即对物的权利,严格意义上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含 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是否对自己的物品有占有和掩护 意识,同时是否明确了他人不克不及 干涉,凭自主意愿去做决定的意识。
如果孩子有明确的物权意识,知道那确实是自己的玩具,知道是可以不强制给对方的,那么家长就不需要 担心孩子是不是被威胁或被欺骗了,其实这时候的孩子心里多半 跟明镜似的,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想要什么的。
这也是孩子清楚的利用自己的物权意识去获得 自己想要的物品或者精神上的知足,比如物物交换,比如像女儿那样娃娃给我,然则 我要陪她玩。


二是分享意识
在明确自己所有权的基础上,有些孩子会对自己的物品拥有绝对占有欲,同时还眼馋着别人的玩具,跟个貔貅似的妄想只进不出。
但随着孩子社会化成长 ,即孩子从自我走向同伴、从家庭走上社会,孩子会逐渐学会分享、交换、赐与 等基本社交行为,在这进程 中也会逐渐完善两方面:
亲社会行为——行为者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
也就是说孩子理解 体贴别人,知道对方很想要自己的玩具,那就自我奉献一下去满足对方的愿望,与此同时还可以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交往、融入社群、获得 他人赞赏等。
规矩 感——开始内化社会规矩 ,理解 自觉自愿和约束行为
愿意交换,但对方也需要遵守约定,比如女儿愿意把娃娃给我,但我也必须陪她玩,不然 她就会要回她的玩具,因为我不守规矩 。
而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向对方提出要求,比如可以给你玩,但不克不及 弄坏,或者只能玩多久就必须还给我。
有意思的是,多半 孩子都邑 利用规矩 感给自己争取利益,当对偏向 自己要过一回玩具后,在下次孩子向对方提出同样要求时,如果对方拒绝,孩子会用同样的“规矩 感”提醒对方:你也应该遵守同样的划定 。
这样的规矩 感,其实也就是一个通用社交规矩 ,对孩子来说是反而是功德 。


三是交友意识
我很小的时候,我妈总是会让我跟所有同学都好好相处,即使那个朋友可能只是想利用我,想要我的某样器械 ,我也是一脸笑准许 对方的无理要求,为了和谐不起争端,为了交朋友可谓是异常 的昧良心。
可女儿做法却推翻 了我想象,一次女儿的一个同学在公园里想要跟女儿玩,过来拉女儿的手,女儿给甩开了,还年夜 声拒绝了同学的请求说:我不要跟你玩。
我原本想呵叱 女儿不懂礼貌的,可话到嘴边的时候我被女儿的另一番话堵住了,女儿可怜巴巴的对我说:妈妈,我不想跟她玩,我不喜欢她。
看着女儿的神情,我似乎 回到了我小时候,牺牲自己满足对方有什么利益 呢?既然跟她玩的不开心,拒绝又有什么错呢?
于是我把劝慰的话咽下了肚子,支持女儿告诉她你想跟谁玩就跟谁玩吧。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愿意去用玩具做交换,是因为孩子喜欢对方,她愿意为了换取对方的欣赏而做出所能接受的妥协,而并不是纯真 的年夜 多半 怙恃 认为的那样是被胁迫的。

孩子总是做一些在家长眼里“被胁迫”的分享,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一、明确物权意识
随着自我意识的成长 ,2-3岁的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器械 是自己的,正式进入“物权敏感期”。
当孩子能说出“我的,你的,他的”时,就说明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物权意识,美国文化核心之一有一项就是小我 家当神圣弗成 侵犯,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主权意识,让孩子们知道他们对于自己的事物有绝对掌控权的。
在生活中,告诉孩子事物分为三年夜 类:
自己的:告诉孩子他拥有对自己物品的绝对处理 权,他可以分享也可以不分享,当被别人拿走时,可以正面要求,寻求他人赞助 ,如果实在不可 直接抢回来都可以,因为是自己的器械 ,所有的做法都是合理的,不需要为此觉得 欠好 意思或没面子,未经同意拿自己的器械 ,该检查 的是对方。
别人的:如果想要,需经过别人同意,必须事先开口请求,但如果不给也不需要强求,更不克不及 抢,因为主权是别人的,反过来想一下,如果别人抢你的玩具,你会乐意吗?
年夜 家的:是谁都有权利,不属于某一小我 ,所有人对它的处理 权都是平等的事物,比如学校里的玩具,公园里的设备等,如果想要需要接受一定的规矩 ,比如先来后到,谁赢了谁先玩,时间到了就必须让出来等。


二、教会孩子拒绝
当孩子有了物权意识之后,家长就应该把孩子平等看待 ,对于孩子的器械 应该有请求,而不是直接拿或胁迫交出。
如果一个孩子不敢说“不”,在生活中甚至走上社会容易陷入被动境地,甚至会形成讨好式人格。
当“被胁迫”式的互动关系从一次变为无数次,从偶尔酿成 稀疏平常,孩子会把这种方法 默认为是正常,从而让其内化成一种默契的许诺 关系,酿成 一种“过度的情感乞讨”,为了获得 对方的某一样事物而涌现 无底线顺从的行为,甚至当对方不给时还会自我否定是不是自己做的不敷 。
教孩子拒绝,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强调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绝对处理 权,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应该在孩子同意下再有所举动;
再一个就是告诉孩子对自己的物品分享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因为别人的胁迫或引诱,不要因别人而转变 自己的意志。


三、教会孩子被拒绝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敢拒绝别人,是因为怕被别人拒绝,比如被拒绝作为好朋友,被拒绝一起玩,这时候孩子往往会有心理落差感,因此违背自己的本意“被迫”用玩具换取存眷 。
这时候家长在生活中就不克不及 因为是孩子就无条件宠溺,孩子想要的都无条件的给,让孩子形成“世界围绕我转”的错觉。
教孩子被拒绝,首先家长就可以通过日常告诉孩子,被拒绝是一种常态,比如孩子要边吃边看电视,家长拒绝孩子的无理请求,孩子也拒绝吃饭,那么双方杀青 统一意识,孩子可以不吃饭;然则 下午孩子肚子饿想吃饭,家长可以拒绝,因为不是饭点不克不及 吃饭,这是规矩 ,让孩子知道每小我 都有拒绝和被拒绝的权力。
再一个就是开导孩子,放平心态,告诉孩子真朋友在一起讲究的是舒服,相互赞助 相互欣赏,整个进程 中不该 该有胁迫有威胁,如果有人因此通过这种让对方不喜欢的方法 去交朋友,那么这样的朋友就没需要 交。


四、给孩子充分的自信
首先不要着急将孩子的行为同“被胁迫”联系起来,在孩子还未察觉有何不当 的时候对这种行为过于焦虑。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投射性认同”,指在客体关系理论中,投射性认同是一个引诱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法 来做出反响 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我把你“被胁迫”的焦虑投射到你身上,让你反而不自觉依照 我的焦虑去做。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家长越在意,孩子越焦虑,越觉得这句话杀伤力很年夜 ,而事实上在很多家长看不见的背后,很多孩子对于被胁迫的威力都是有限的,他们往往今天愿意“被胁迫”,明天不想跟你玩了就不接受“胁迫”了,或者明天没有了玩具还是会一起玩。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让孩子充分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爱,不惧怕没有朋友的,因为有家长无条件的支撑,他们自然会更笃定自由,更有自信自己去挑朋友,而不是让别人挑他或请求别人挑他。


孩子跟成人的思维其实是有差其余 ,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往往并没有那么苛责,家长不该 该因为一次的不平等交换就觉得孩子吃亏,而是告诉孩子分享应该建立在互利互惠,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通过乞求、威胁等方法 ,该拒绝就拒绝,想分享就分享,全凭自愿。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一枚,职场妈妈,带娃码字
——多平台优质原创作者,会点孕产,懂点育儿,更专注教育
——孕育、带娃是当妈一生的事业,存眷 我,一起更轻松带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货拉客微商论坛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4-9-20 09:25 , Processed in 0.0733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Huolak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