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回复: 0

知识延伸:新营销再圆奥巴马的总统梦

[复制链接]

74

主题

0

回帖

26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4
发表于 2024-2-16 22: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识延伸:新营销再圆奥巴马的总统梦
2008年,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 II)创造了一个神话——原本不被看好的他,战胜老将麦凯恩(John Mc Cain)当选为美国第44任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众所周知,奥巴马的政治资本并不雄厚,事实上,他只有两年联邦参议员的经历,而且是个黑人,这在种族歧视尚未消失殆尽的美国,可以说,奥巴马的出身显然不占优势。可历史选择了奥巴马。
传奇并未结束,4年后,即2012年,在新一轮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又战胜对手罗姆尼(Willard Romney),成功卫冕,续任美国总统。我们知道,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能否获得广大选民的支持,事关选举成败。
在如何获得选民支持方面,奥巴马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才生有“奇招”——那就是积极动用网络的力量。在2008年的第一次总统选举中,虽然麦凯恩也希望借力互联网发威,但与奥巴马的精彩表现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事实上,奥巴马团队在争取选票的时候,对互联网时代进行了深入奥巴马出身平民,但自强不息,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尤其是积极利用移动互联工具,两次赢得大选的美国总统
研究。这是因为,当时的选民群体已经习惯于使用互联网。于是,奥巴马及其团队积极利用这一特点,并在运用互联网助选中表现出了敏锐和创意。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官方网站;第二,营造“奥巴马无处不在”的态势;第三,网络营销。
当时,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建立了自己的竞选官方网站,作为宣传阵地。
但结果是,无论到访率、上网流量还是浏览量,奥巴马都远胜麦凯恩。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奥巴马在官方网站上还打造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人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My BO)。
据统计,奥巴马官网近一半的访问流量来自于这个社区,其次才是官网首页;而麦凯恩官网访问流量几乎绝大部分来自官网首页。
奥巴马的这个在线社区,注册很简单,而且充分运用了定位功能,选民只要进入社区,便可以快速找到周边奥巴马支持者的团体。比如,在这个社区里,“我的邻居”、“我的团体”、“我的朋友”分别对应经由地域、兴趣/话题/立场、现实人际关系建立起的社会网络。
这个社区还整合了选民数据库,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可以在线拨打电话给周边其他犹豫不决的选民。如此一来,奥巴马团队便很好地利用了口碑效应、关系效应,进行了精准、互动的营销推广。
后来在这个社区里,选民还自行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团体,最大规模地向外界传递信息,并积极发挥核心舆论网民的作用。比如,“学生支持奥巴马”中,有三万六千多名成员,他们主办了近两万场活动,向外界拨打了超过40万个电话,募捐超过170万美元;“全国呼叫团队”也有三万六千多名成员,他们则拨打了400万个电话,募捐210万美元。广大社区成员更是留下了近40万则日志,来支持奥巴马。
我们根据乔·吉拉德“250定律”,即每个人可以影响250个人的话,可以看到,奥巴马选民的这种推广方式,所影响的受众数量几乎是爆炸式的。
此外,通过My BO”,还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地方与全国、虚拟与现实有机地互动起来,从而有助于尽可能整合一切资源。而且,奥巴马还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支持者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奥巴马可以在任何时间把信息直接推送到上千万人面前。试想,在营销中,如果我们也有了一批自己的忠诚客户、铁杆“粉丝”,那么我们在做产品推介时,会不会也可以达到一呼百应的程度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次,“无处不在的奥巴马”(Obama Everywhere)成为奥巴马团队的竞选理念。除了在官方网站上宣传,奥巴马还在最热门、最聚集人气的web2.0网站进行造势,让选民在互联网中随时接触到奥巴马的动态信息。在这方面,麦凯恩虽然也做了相似努力,但远没有奥巴马那样做得有创意。
从这点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人在网上做宣传,效果却有很大不同,这里面的关键原因,在于创意是否足够。比如,在照片分享方面,奥巴马的数万张照片按照时间、地点、活动等被细致地分类归入不同相册,生动渲染出支持奥巴马人群的广泛和激情,这也方便了网民随时搜索与查看。相比而言,麦凯恩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再次,网络营销的有效性。奥巴马在互联网广告上可谓“四两拨千斤”,比如他的团队在这方面支出不到1000万美元,却通过互联网募集到数亿美元的经费,并编织出了庞大的支持者网络;可以说,奥巴马的这笔营销经费花得很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凯恩几乎不曾在网络广告上支出费用。这或许是麦凯恩前番没有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效益,于是减少了在互联网宣传上的投入。这样的话,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越是看不到效益,越不想投入,结果越是看不到效益。
其实,当今网络时代,人们在网上花费着大量时间;商家要是做广告、做营销,几乎难以离开网络。如果发现网络营销没有给自己带来应有的利益,商家需要好好思考自己的营销创意是否到位。
后来,奥巴马在网络营销方面出了奇兵,一举赢得大选。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时代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新主体、新媒体、新社会群体。
所谓“新主体”,是建构无处不在的虚拟主体,建立自己的专有网站空间,这可以说是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一个阵地。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生存法则是:小到个人,大到公司和组织,都需要建构起自己的虚拟主体,然后通过时间积累和网络扩张,来不断增强其信誉和社会资本。
所谓“新媒体”,即建构起不同媒介形态和平台的复合媒体,发布一对多的信息流。比如,奥巴马的在线社区里,或许无法一一回复近百万个“好友”如潮水一般的留言,但奥巴马却可以在社区里以“广播”的形式传递信息,然后由自己的选民收听。这种“新媒体”被建构起来后,其效率之高、成本之低是惊人的。
以奥巴马团队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传的一段视频为例,在上传两周后,其浏览量便已超过360万人次。
所谓“新社会群体”,即通过互联网应用,建构起自组织、自生长、自创造的社会化群体。其实,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会有对虚拟主体的追求,奥巴马通过网络的触角,让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有关自己的信息,从而聚集起更多支持者,进而为他们提供彼此互动和联系的机会,并编织起一张又一张社会网络。
当奥巴马第一届总统任期将满时,他将面临又一轮大选。这一次,奥巴马又会使出什么样的招数呢?
对此,Twitter(美国著名的社交服务及微博网站)的CEO科斯特罗就预言说:“2012年将是微博选举的时代。”在这一年,奥巴马的竞选对手是共和党的候选人罗姆尼。
我们承认微博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微博将左右选举,而是认为微博将成为候选人不得不面对的新平台,候选人也将更多地依靠微博来号召选民。据统计,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投票日,选民所发的微博数量只有180万条;而在4年后的2012年,选民每8分钟发出的微博就已达到这一数量。
举例来说,奥巴马在白宫的记者招待会上讲了一个笑话,这个信息一传上微博,人们就立即知道了奥巴马的讲话。此外,微博这种给予选民话语权的“草根”传播平台,使得选民可以针对奥巴马的讲话内容,发表评论,从而增强了沟通中的互动性。
此外,奥巴马重视对“粉丝”的积累。在奥巴马第二次参加竞选时,他微博上的粉丝已有1500多万,即时关注量常在5060万之间,奥巴马的博文数量更是达到3000多条,以供选民浏览,了解其施政纲领和政绩。
此外,奥巴马还为2012年的总统竞选开了5个微博账号,分别是他本人、他的妻子米歇尔·奥巴马、副总统拜登、奥巴马竞选网站和一个名叫“真相”的微博。可以说,奥巴马组织了一个能够立体作战的的“微博舰队”。
与奥巴马的微营销强大阵容相比,罗姆尼显然不在一个级别上。当时,罗姆尼的“粉丝”数量只有49万,其博文也只有900多条。
当然,身处移动互联时代,罗姆尼团队也明白微营销的威力。所以,在美国2012年的总统选举大战中,双方的网络宣传战更是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只高手中的高手,才可以胜出,并坐上总统的宝座。
相对来说,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更深谙微营销的游戏规则,而且高度重视与选民的互动。所以,在这次大选期间,奥巴马团队的微博发布数量是罗姆尼团队的3~4倍。
最后,奥巴马通过微营销发力,再次入主白宫,连任美国总统。从奥巴马的竞选、争取选民中,给我们的营销工作启发。是的,怎样做好微营销,吸引大批顾客前来购买,这将是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货拉客微商论坛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4-9-20 06:20 , Processed in 0.08004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Huolak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