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回复: 0

老东站“红房子”的老哥们

[复制链接]

9365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8103
发表于 2024-3-1 13: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粗壮的梧桐树
低矮的红砖房夹着窄窄的公路
向前走能看到
缄默 的旧厂房
静止的水泥罐
斑驳的老仓库
交错的铁路网



这些工业设施的遗迹
造诣 了如今成都八里庄地区
独有的城市景不雅
更是这里曾经风光无两的见证者

“说到成都东站,年轻人只知道那个每天发送几十万旅客带着青铜面具的高铁车站,而不知道昔时 还有个老东站。这里镌刻着我们这一辈铁路人的‘绝版青春’。”成都机务段已退休20多年的火车司机杨丙甲说。

他口中的老东站就位于八里庄邻近 ,随着1952年“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开通,来自五湖四海的铁路年夜 军聚集成都支援年夜 西南建设,铁路职工家属院应运而生,其中“红房子”更是昔时 老东站家喻户晓的地标,是“幸福”和“洋气”的代名词。


“红房子”家属区年夜 门

建于上世纪的“青铁家园”,原是铁路局职工宿舍区,初建时为苏式红砖楼房,因此得名为“红房子”。

“这里居住的都是铁路职工家属,其中成都机务段和成都东站的最多。宿舍区还配套有开水房、杂货铺、卫生所、职工子弟学校,体系完备。”59岁的成都机务段退休司机刘高平介绍说。


“远亲不如近邻”,没有谁能比在“红房子”生活过的人更理解 这句话的寄义 。每天一到饭点,哪家做了好吃的先给近邻 邻居端上一盘;家中年夜 人有事出远门,小孩就放在近邻 邻居家照看,年龄相近的孩子们就此结下“发小”之谊。家属区里尽是熟人,上班时是同事一起挥洒汗水,下班时是邻居一起享受生活。


“红房子”家属院手绘墙

“3岁时,我父亲刘森林就离开东站货场去支援朱杨溪站的机械装卸作业。由于父亲每年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我和母亲的日常生活经常需要邻里帮衬。”


刘高平已经在“红房子”生活了59年,院里同样情况的家庭不在少数。“没办法,咱们铁路人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他的语气里有些无奈。


“5811青龙记忆”浮雕墙

1983年,刘高平也跟父亲一样选择留在铁路,为老东站的繁华 “保驾护航”。

“以前,家属院里火车司机的小孩零花钱都要多些,我也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火车司机。”


说到这里,刘高平忍俊不禁。同是“铁二代”的郭勇,也把火车司机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


“红房子”家属区内部环境

然而,火车司机外面 看来很是风光,但背后的艰辛却无人知晓。郭勇告诉记者,要当司机必须先当司炉工。

火车前进需要司炉工一锹一锹往蒸汽机车炉膛里“甩煤”,跑一趟车下来满头是汗、满脸煤灰,像捡破烂的一样。

“当司机威风,但考司机难,成为一名及格 的司机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



“红房子”家属区旧房

一直以来,火车司机都是门“技术活”,要平安 驾驶机车跨越 6万公里能力 加入 资格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能力 持证上岗。

为了通过考试,郭勇、刘高平与同一批入路的伙伴们“抱团作战”,一起背理论知识,互相纠正操作中的毛病 ,时间一长,便成为了最默契的“战友”。

20世纪90年代初,蒸汽机车逐渐被内燃机车替代,驾驶室变得清洁 又舒适,夏有电扇 ,冬有暖气。如今,郭勇和已退休的兄弟们依旧经常 相聚,摆摆往事,叨叨家常,聊聊曾经的时光。


“5811青龙记忆”广场

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人们常用食物转达 情意,食堂便成了老职工们记忆中最温情的部分。

对郭勇而言,食堂的馒头是多年来难以忘怀的美味,松软又有嚼劲,用手撕开层层分明,每天都要买上一袋。

“食堂不关门,无论退乘多晚都能吃上一口热饭菜,这种感到 就像有人一直在等你回家。”



成都机务段原机关楼

记者走访了解到,昔时 老东站地区机务食堂售卖的食品种类异常 丰富,只要是外边有卖的,食堂都提供。

在被告诉 有不少职工至今还对食堂的馒头念念不忘时,52岁的成都机务段食堂师傅莫弟团无比骄傲。

他说:“我们食堂的馒头昔时 在全局都是出名的,每天做面食至少要用200斤面,邻近 很多单位的职工都排着队来买。”



成都机务段原文化活动中心(一楼为职工食堂)

人间烟火气,最抚常人 心。在八里庄生活过的人,都不会对成都机车车辆厂的灯光球场陌生。

这个无数人青春时代的“娱乐圣地”修建于1979年,占地面积1436.31平方米,位于成华区二仙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内,目前已被列入成都会 第九批历史建筑掩护 名录。



“那时候,一场篮球竞赛 足以让整个站区沸腾。有的单位工会周末还组织舞会,职工们都盛装装扮 加入 。”


回想起这段时光,成都北车辆段轮轴车间党总支书记何兵打开了话匣子,“昔时 的机车厂不仅有医院、子弟校、洗浴中心,甚至还配有民兵连和几门高射炮。如果你是铁路职工,周围人都羡慕得不得了。”


老东站货场
春华秋实七十载,成都机车车辆厂、成都东货运站、成都焊轨厂、中铁二局101货运市场都曾聚集于八里庄,用通宵 轰鸣的机床声谱写出新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乐章,在灯火通明的厂房里放飞着实业兴邦的理想。

在改革成长 的巨年夜 浪潮中,老东站的兴衰如一朵浪花,应势卷起,又顺势归流。曾经围绕在它周围的企业、工厂搬走了,一条条铁路专用线不再被使用,如今老东站已改名 为八里站,成为一座只有少量通勤车经停的中间站。




曾经热闹不凡 的致新路上,现在只开着零星的老商号 。

有30年历史的“王记锅盔”的老板王长清告诉记者,路旁那幢苏联建筑作风 的红砖房就是老东站的职工宿舍,现在还有一些老职工依旧住在里面。



绕过简单浇筑的水泥地面,记者来到这幢老房前,只见墙上挂着一块指示牌——“八里乘降所由此去”。

凑近仔细看,“成都铁路局八里区间职工通勤点”几字映入眼帘。曾经成都最年夜 的货运站,除了两块指示牌再无其他痕迹留下,它们就这样静静地挂在这里,看世界人来人往、时节如流。



世界人来人往、时节如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货拉客微商论坛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4-9-21 17:56 , Processed in 0.06926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Huolak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