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回复: 0

《道德经》:理解 物极必反的事理 ,就理解 了自然之性和人性

[复制链接]

940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8208
发表于 2024-3-1 12: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弗成 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持有的器械 达到了满盈的状态时,不如就此收手 。锤炼得很尖锐,是不克不及 够久长 坚持 的。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够守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自招祸患。
在这里,老子其实是给我们集中论述 了物极必反的事理 。

对于物极必反,在易经乾卦中有一个重点,论述的就是物极必反的事理 。
在《易经》中,乾卦讲述的是客不雅 真理,这一卦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祖先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理解。
在传统文化里,我们的祖先通常把乾卦,称之为“天,意思就是说,这是上天划定 的事理 。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自然界的客不雅 真理。
前人 们通常认为,如果从太阳的角度来看乾卦,这一卦讲述的就是太阳的运行轨迹,螺旋式上升,下降,从清晨的日出开始,每天的太阳到中午时刻达到 最高的极点 ,然后下降,直到黄昏日暮。
从天人合一的理论来看,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产生 成长 ,都相符 这样的一个纪律 。无论是我们的生长、壮老,到最后走向死亡,还是一草一木,抑或我们人生的起伏,事业的成长 ,都是生长、壮年夜 、萎缩、最终灭亡的进程 。
这个进程 所反应 的就是:事物从出身 到壮年夜 ,然后在从壮年夜 到最年夜 ,都邑 涌现 向下走的预兆,没有例外。
除了乾卦之外,在《易经》中,对物极必反还有多处论述,这些论述都反应 了同一个哲理,那就是系统表达了事物成长 到极点,就会向相反偏向 转化。通俗的表述就是:事物的成长 ,时间长了就会成长 到尽头;而事物弗成 以长时间处在尽头,到了尽头就会产生变更 。
假如一小我 处于困顿之中,应想到“物弗成 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只要赓续 努力奋进,到一定水平 ,所有问题都邑 解决的。不要灰心,不要失望。
假如一小我 事业成长 到了极点 ,应想到“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成长 到极点 就会遇到困难,然则 这个困难也是暂时的。
假如一小我 的思绪混乱,应该想到“物弗成 以终离,故受之以《节》。”思想涣散,心思不专的时候,我们就该加以节制。
假如两小我 的情感 赓续 加深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一直加深的最后结果有可能是决裂。所以应该警惕。凡事皆有度。
假如事物到了辉煌的极点 ,我们应该想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这正是《丰》卦对我们的启示。
尽管《易经》对物极必反作了不合角度的论述,但缺陷是:《易经》没有具体地提出“物极必反”这个成语。

既然《易经》没有提出“物极必反”这个成语,那“物极必反”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谜底 是:物极必反出自《吕氏春秋·博志》,其原文是:“全则必缺,极则必反。”意思是说:事物成长 到极点,会向相反偏向 转化。
关于这一事理 ,在先秦时期的许多古籍中都有所表述,例如,《吕氏春秋·博志》篇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鹖祐冠子·环流》篇说:“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为什么说物极必反呢?难道就没有例外吗?谜底 是爽性 的,物极,则必定 会反,不会有任何例外。
如果说某种事物已经相当好了,而还再继续变得更好,那只能说明它还没有达到“极”的状态,一旦达到了“极”的状态,一定是会走下坡路的。
为何会给出如此的谜底 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事物存在的有限性。
老子说过,岂论 是抽象的事理 ,还是具体的事物,只要它们能够被指认出来,也就不会是永恒的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凡是为我们的不雅 感可知的事物,也就都是有限的存在。它们都有出身 的那一天,而同样也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不会一直没有终点地存在下去。
故此,老子才在《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物达到 强壮的时候,必定 会走向衰老,所以适可而止,就是最好的状态。
既然如此,我们再来谈论物极必反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所有的事物都邑 有一个成长 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会有巅峰,会有低谷。走过了巅峰,必定 就是低谷。
那么,物极必反的事理 对为人处世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我们已经知道,一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肯定不克不及 再往水里加水了,因为再加水就会溢出来。一根完全拉伸的皮筋,绝对弗成 以再继续拉了,再拉就会崩断。这种满盈紧绷的事理 其实所有的人都明白。然则 我们一旦将这种现象与克制我们的欲望联系起来,就不是每小我 都能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做获得 的了。
俗话说,欲壑难填。为什么呢?因为人心贪得无厌。
我们都见到过赌徒在赌场中的情景,赢的人虽然 开怀年夜 笑。输的人亦是顿足捶胸,总之是没有谁愿意轻易地离开。赢的人想赢得更多,输的人想翻回成本 。最后赢的人仍会输光,输的人只会输得更惨。

从古至今,没有谁不爱财慕富、贪爱荣华,可是有谁能够把金银珠宝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手中呢?无论是权倾天下的王公贵族,抑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都没有能够做到。他们把自己与珠宝埋葬在一起,并设计了各类 机关,以为可以永久享受。结果却是珍宝被盗墓一空,甚至尸骨也被弃之荒野。钱财权势永远是流转的,它不会是某小我 的私属品,没有谁能够久长 独有 。如果我们的品行道德能够与财富权势相得益彰的话,才算是拥有天年夜 的财富。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该不该获得 的全都想要,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田地 ,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因此,平常人要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能力 不被私欲蒙蔽了双眼,因失去鉴别 能力而被贪欲伤害。
天下最年夜 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年夜 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不理解 珍惜现在的一切,过于追逐不该 该要的器械 ,势必为自己招来灾祸和不幸。贪婪是一种顽疾,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欲望的永不满足一直 地诱惑着人们追求最高的荣誉,然而过度追逐利益和名利,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偏向 。
唐朝有个诗人叫宋之问,他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干 ,是个年轻有为的诗人。
有一天,刘希夷做了一首诗,取名为《代白头吟》,他拿到宋之问家中想请舅舅指点一下。
当刘希夷读到“前人 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合”时,宋之问情不自禁地连声称妙,连忙问刘希夷这首诗有没有给他人看过、
刘希夷告诉他自己方才 做完,还没来得及拿给别人看。于是宋之问就对他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合’两句话,着实是太妙了,如果别人还没有看过,就让给我吧。”
刘希夷对舅舅说道:“这两句话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如果把它删失落 ,整首诗都没有味道了,这是万万不可 的。”宋之问其时 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异常 不愉快 。
比及 了晚上的时候,宋之问睡不着觉,他翻来覆去只是念那两句诗。他在心里暗自琢磨,此诗一降生 ,就是千古绝唱,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害死。
过了不久,宋之问因此事而获罪,他先是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这件事颁布 了以后,天下文人听了,没有不说痛快的。刘禹锡曾这样评价他的死:“宋之问实在活该 ,这是上天给他的报应。”
可见,在金钱、名誉和利益面前,可以尽显人性的崇高 与拙劣 ,很多人无法在欲望面前坚持 理智,忍住金钱的诱惑,只有不为不正当的欲望所动的人能力 获得更多的机会。

我们一旦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自由,沦为欲望的奴隶,这时非分的欲望便成了祸根,贪得无厌的人终会被所要的器械 压垮。
所以说,凡事要适可而止,能力 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偏向 。在适当的时候,抛开自己的利益之心,用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一些事情,该进则进,该退则退,那么这一切都邑 更好。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只是追随 自己的欲望一味地前进,一定会有物极必反的那一天。到时候,因为自己的不知足,而陷入被动的局面,就会无法自拔。理解 适可而止,自然能走得更稳更久远 。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进入窟窿 中,有不请自到的三位客人来,尊敬他们,最后会获得 吉祥。
虽然说中途并不睬 想,然则 终究不会有太年夜 的损失。这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事理 ,人生处于逆境的时候,选择以退为进,不要逞一时之勇,退下来我们就会获得良好的结果。
故此,老子劝导我们说:刚的不和 是柔,唯有柔能够克刚;强的不和 是弱,唯有弱能够胜强。太满就要溢,太尖就会断。将满的容器,就不要再添,已经很锐利 的锐器,就不要再打磨。功遂身退,这是最好的保存自己的办法。

当然,老子不是让我们豹隐 深山,而是让我们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我们的人性,也就是年夜 道的自然之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货拉客微商论坛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4-9-22 14:33 , Processed in 0.14166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Huolak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