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回复: 0

历经绚烂与繁复,品茗 最终回归自然

[复制链接]

940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8208
发表于 2024-2-29 23: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明生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掩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事 茶树的起源地,也是最早进行茶叶人工栽培和制作的国度 ,茶文化在我国根植深厚,底蕴悠久。知名茶人静清和的新书《饮茶小史》,从两千余年的残存历史脉络、余绪之中,还原出那段中国的饮茶历史。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勾连、互动、衍生,展示出茶文化的持久魅力。
《饮茶小史》
静清和 著
华文天下|九州出版社
使人神思清爽
得以快速流传
在国内,本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联动了6个省份、4年夜 茶区,且由全国15个省44个涉茶类的国度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成,是迄今为止申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中,涉及子项目最多的一次。
全世界种茶国度 高达60多个,但探本溯源,世界列国 最初所接触的茶名、饮用的茶叶、饮茶办法 、引种的茶苗、种植技术、制作工艺以及茶具茶艺等皆直接或间接源自中国。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可见一斑。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推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不过,《饮茶小史》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氏,作为传说尚可,但其历史事实却无法考证。因为在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并没有任何干 于茶的记载。鲁周公是西周时期的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传说《尔雅》一书为其所写,而《尔雅》最早记载了“槚,苦茶”。事实上,《尔雅》的成书时间,年夜 约是在战国或两汉之间,故陆羽提出的“闻于鲁周公”,属于认知上的毛病 ,不克不及 作为定论。
《饮茶小史》认同清代学者顾炎武“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的判断。
蜀地在先秦已有饮茶之风。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取司马错之策攻蜀,年夜 破蜀军于葭萌关,蜀国灭亡。不久之后,秦军又灭了巴国,从而实现了“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战略构思 的第一步。秦国征服了巴蜀地区并统一六国之后,巴蜀地区的饮茶习俗,具备了向外流传 的需要 条件。随着秦人东破荆州,南下江陵,饮茶习俗便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扩散。两汉时,茶已传至荆楚年夜 地。三国时,江南及江淮一带饮茶之风,已颇具气势。
与现代人的习惯不合,两晋之前的茶饮方法 ,主要为烹饮、煎饮或煮作羹饮。这是因为其时 的饮食器具比较简陋,饮食还是以蒸煮为主。同时,前人 认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这种饮食习惯也决定了饮茶多用烹煎方法 。由于经过煎、煮的茶,往往浓度较高,所以考虑到口感的甜美而不苦涩,其时 人们撷取的是咖啡碱与茶多酚含量较低的成熟叶片,而非如现在这样以嫩芽为贵。
我们的祖先喜欢饮茶并非偶然。茶叶中的咖啡碱,约占茶叶干物质的2%—5%,因味苦而被称之为“苦荼”。茶饮中可溶的咖啡碱,能够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它与镇静安神的茶氨酸配合 作用,可使人神思清爽,思维活跃。《饮茶小史》据此剖析 ,正因为既能令人不眠,又可使人神经兴奋,并具有一定的成瘾性,所以,茶饮能够借助嗜大好人 群的示范与影响,迅猛地在年夜 众之间流传 。
茶的最早应用,究竟是因食用推动了茶的成长 ,还是因茶的药效增进 了茶的流传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然则 ,早期茶的饮用,一定是食、药并存的,并且二者是相互增进 、相互推动的。究竟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里,中药是一个异常 辽阔 的概念。食药同源,但在食与药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只不过在不合的条件下,药用与食用存在着用量的悬殊罢了 。
从煎茶到点茶
品茗 有了娱乐性
饮茶之风突破长江、普及到北方是在唐代,而推广重镇就在山东的灵岩寺。
唐代天宝年间进士封演写了一本叫《封氏闻见记》的书,里面记载,开元年间,泰山灵岩寺有位降魔禅师,在北方年夜 力推广释教 。降魔禅师是禅宗北宗一派神秀的门生 ,北宗修禅讲究渐悟,需要“时时勤拂拭”。禅修打坐时,为了“务于不寐”,就会提倡僧人饮茶提神。
随着北宗禅法在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各阶层的流传 ,推动了饮茶在北方的快速普及。《封氏闻见记》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商号 ,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文中的“邹”,是今山东邹城、济宁一带;“齐”是今山东济南、淄博一带,唐代时,济南又称齐州;“沧”是今河北沧州、天津一带;“棣”为今山东无棣、惠民一带;京邑,则是指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一带。
随着经济、社会的成长 ,唐代,茶从粗陋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有了更高的美学追求。饮茶第一次上升为具有仪式感的器械 ,茶被付与 了更多的文化和审美意义。陆羽在《茶经》里系统地制定了茶道准则,明确茶、水、器、术、境的标准,饮茶的程式正式确立。很快,民间以四幅或六幅挂图的方法 争相传抄、参阅,使得中国内地“茶道年夜 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品茗 真正成了一项“全民运动”。
陆羽创建 的煎茶环节,主要包含 茶饼品质的鉴别、炙茶、碾茶、罗茶、煎水、投茶、酌茶、品茶等。核心环节是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留意水的沸腾水平 ,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年夜 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加点盐;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为“腾波鼓浪”,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才煮好,再分到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里面品尝。
然而,喜新厌旧是人的本能。当日后煎茶普及、成长 到一定水平 ,当人们对茶汤的审美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立异 出不合的玩法与规矩 ,则是必定 的纪律 。既然煎茶可以先煎水后投茶末,那么,为什么不克不及 先投茶末、再注入煎沸的水呢?并且 这样会搅拌得加倍 均匀,也容易控制茶汤的浓度与色泽。当煎水与投茶末的先后顺序 倒置 一下,电视剧《梦华录》中所展示的点茶技法便顺理成章出生 了。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局部,再现了宋朝流行的点茶技艺。画中左前方一仆役骑坐在长条矮几上,右手正在转动茶磨磨茶。旁边的黑色方桌上摆设 筛茶的茶箩、贮茶的茶盒、茶盏、盏托、茶匙、茶筅等器具,一仆役正伫立桌边,右手提汤瓶,左手执茶盏,欲待点茶。他左手旁边有一风炉,上面正在煮水,右手旁边则是贮水瓮,上覆荷叶。
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靠的是耐心,那么宋代的点茶靠的就是手艺了。点茶虽然还是团饼茶,还要烤软、碾碎、筛过,但点茶时不消 釜了,而是用银瓶或瓷瓶来煮水,茶放在黑釉盏中,水煮好后,通过瓶子点到盏中,同时另一只手用茶筅一直 地进行搅拌。依照 宋徽宗《年夜 不雅 茶论》的记载,点茶注水的次数要达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偏向 都有不合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点茶需要调膏、击拂,必定 会用到茶匙;点茶要求注水流线准确有力且收发自如,故高肩长流的汤瓶成为择器的必选;而击点茶汤涌现出的汤花水脉、云头雨脚,需要在视野开阔的茶器中去辨析、赏鉴,因此,在唐代便于持捧的茶瓯,到了宋代演化成为口年夜 足小、线条极简的斗笠茶盏。茶匙、汤瓶、茶盏的组合现身,意味着另具匠心 的点茶技法已经趋于成熟和完善。
过度追求技艺
最终被时代淘汰
从煎茶到点茶,是技艺的转变 ,更是生活的需要。煎茶,是以竹筴搅拌汤心、量茶末入二沸之水,动作幅度较小,偏于宁静 ,人们能够跪着或坐着煎茶,故适于知己清谈、细品慢啜。而点茶重在击拂,动作幅度较年夜 ,点茶人需要站立操作,着重 表演,可以绰约的风度 及过人的技巧示人,有炫技、炫耀的因素在内,故适于宴会、雅集。

电视剧《梦华录》里的斗茶排场
点茶,最早起源于建安地区的民间斗茶,而民间的斗茶又称“茗战”。宋代的民间斗茶,如同我们今天对茶类的审评一样,最初是斗茶的青翠、斗茶的香气和滋味。在不合的茶类之间,一决品质的优劣、高低 。当建茶一举成为宋室贡茶之后,在蔡襄的挖掘和引领下,开始偏重于斗茶之色泽。于是,宋代的点茶,渐渐成长 成为官宦、文人们点试蜡面茶的一种偏重玩赏、炫耀的技法。尤其是到了年夜 不雅 年间,在宋徽宗的推波助澜下,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以致涌现 “争新斗试夸击拂,风气 移人可深痛”的不堪局面。随着斗茶之风的日渐炽盛、盛况空前,同时也滋长、暗潜着祸患。
《饮茶小史》认为,宋代点茶的消亡,从基本 上讲,是过分矫揉造作地研膏末茶,违背了茶性与制茶原理。色泽上,宋代点茶、斗茶“尚白”,因此工艺上需要“蒸芽必熟,去膏必尽”。种种的过度加工环节,必定 会造成对茶的色、香、味、形、韵的损害。违背了茶叶自然属性的研膏末茶,自然弗成 能久长 。
宋代茶的成长 ,虽然经过了宋徽宗竭尽全力 的推动,进入了极盛阶段,然则 盛极必衰。当宋代的财务 与消费,无法蒙受 对茶“采择之精”与“莫不咸造其极”的畸形追求之时,点茶与斗茶,便失去了前进的基础和动力,这是相符 事物成长 的必定 趋势的。
在宋代灭亡以后,元代初始又破除 了科举制度,使得汉族文人的收入与社会位置 迅速下降,其时 有“九儒十丐”之说,在此窘境下,曾由文人雅士推动并偏重闲赏与娱乐的点茶必定 会衰败。
此外,元代茶叶揉捻工艺的创造 与推行,也是点茶湮灭的重要原因。当茶叶经过适度揉捻之后,在浸泡的进程 中,茶叶的内含物质相对更易析出。当简便易行的撮泡法成为主流的饮茶方法 之后,团茶及其相伴的点茶与煎茶便式微衰亡了。到了明代,厉行节俭的朱元璋正式下诏废团茶,改散茶,从此,以沸水冲泡散茶的饮法成为主流,品茗艺术产生 了划时代的变更 。
综不雅 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无论是作为一种生活方法 ,抑或是行为艺术,自古至今,无不受到政治的影响、经济的制约、文化的熏陶、审美趣味的左右。它始终在赓续 删繁就简、剔除欲念、存眷 健康,并渐次回归到日常生活和内心体验中。可以说,饮茶方法 的变迁,见证着中华文化的转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货拉客微商论坛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4-9-21 22:56 , Processed in 0.07295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Huolak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