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回复: 0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柴和鞋有什么讲究?

[复制链接]

9365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8103
发表于 2024-3-1 13: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曩昔 的农村,通常来说米比柴要值钱得多,衣比鞋要值钱得多,为什么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呢?
这句农村俗语,从现在人的思维角度来看,明显不合情理,然则 在旧时的农村,很多事情并不是值钱还是不值钱的问题,而是普遍的民俗禁忌,有其存在的事理 。

1、借米不借柴
说到米,在农耕时代,“钱米”在家庭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钱是货币,可以购买器械 ;米是粮食,是人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物质。这两样器械 都不克不及 少。
旧时,农村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地养家糊口,就是为了使家里的钱米充裕 。农村有一句老话说“世间钱米世间用”,也就是说,钱米在世间是可以流通的,互通有无,等价换交。钱可以相互借用,米也是可以相互借用的。事实上,曩昔 农村,邻里之间,相互借米是常有的事,只要同借钱一样,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们讲究的是诚信,只有相互信任,这种互相借用的关系就可以历久 维持下去。
柴,在农村俗称为“柴火”。在曩昔 农村传统不雅 念中,“柴”和“火”是不分家的,一家人有“柴”才有“火”。曩昔 农村传统习俗之中,有家里“四不借”的说法。“四”即家里的四样器械 。这四样器械 ,各地说法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一样器械 各地的说法是相同的,那就是“火”不克不及 借。既然“火”不克不及 借,那么“柴火”就不克不及 分家,“柴”也同样也不克不及 借。

“柴火”不克不及 借的原因,在曩昔 的农村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柴火”代表一个家庭的“火红”的运气。也就是说,家庭的好运气像火一样红,别人借走了,也就借走了家里的运气,自家的运气就会衰败。如此,人们自然不想把自家的好运气给别人。
二是“柴火”代表了家庭的“烟火”。人们认为,一家人有了柴,才会有烟和火。“烟火”最初的意思是说,一个家庭烧火做饭,衡宇 上就要冒出炊烟。后来,一家的“烟火”是指祭祀祖先的香火,也就整个的祭祀仪式,再后来,通常借指家庭或家族的后嗣。
曩昔 ,农村人通常用“绝烟火”来比方 一家没有后嗣,或者家里没有任何人,也就是关门绝户的意思。也就是因为如此,有哪些人愿意把自家的香火借给别人呢?
在农村,柴火随处 都有,砍柴回家并不是难事,山上山下随处 有,也就勤劳一些,多费点力气罢了 ,当然没有通过耕种能力 得来的米值钱。然则 ,柴火对一个家庭的象征意义,远远年夜 于其自己 的价值,对曩昔 农村人生存的基本要素来说,柴火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

三是“柴火”代表家庭“财气 ”。因为“柴”与“财”谐音,有的方言则是同音,农村人认为“借柴”就是“借财”,把家里的财气 借走了,就会使家里的财气 欠好 ,所以人们异常 忌讳别人上门来借柴。
我国一些农村,正月初一吃过早饭后,不是急着去别人家贺年 ,而是进山去砍一担柴回家。不过年夜 多在年前就把柴砍好,放在山里,年夜 年初一那天挑回家,寓意就是给家里“进财”。挑柴回家的时候,家里人会放鞭炮迎接进门,寓意“接财”进屋。这种做法,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里财气 亨通。
事实上,这是一种古代的传统习俗,是远时代对火崇拜的遗俗。依据 考古的结果,早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就学会了用火。然则 ,最早的时候,还没有创造 人工取火之前,人们获得火种异常 困难,于是,火种的保存就成为部落首领权力的象征,只有部落首领才有权力保存火种。因此,从人类学会用火开始,火种就不克不及 借出去。后来,因为柴是用来烧火的,称为柴火,民间也就形成了柴火不克不及 借的习俗。

2、借衣不借鞋
一、旧时借衣的习俗
借衣,也就是借别人的衣服穿,通常指外衣。衣服可以借别人的穿,民间自古就有这样的做法。关于借衣的俗语,历史上战国时期就有了,比如,《战国策·赵策一》中有:“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鄙语”就是现在所说的“俗语”。此文中又有孟尝君的话:“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从这句话里可看出,古代人在亲友和兄弟之间,衣可以借来穿。
旧时农村,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衣屈服 纺纱、织布到缝制,都是靠手工,年夜 多为粗布,俗称家机布,又称土布。农村普通人家,要缝制一身好衣服很不容易。小时候,笔者在村里听老人常说,旧时,如果家里兄弟多,家里并不充裕 ,通常只置办一两套像样的衣服。一般放在家里,平时不克不及 穿,只有出门做客、相亲、做事 等比较有讲究的场合能力 穿。有的是父子轮流穿,有的是兄弟轮流穿。而一些亲友家里没有像样的衣服,出门时就来借用,回到家里,洗清洁 后及时退还。因此,在旧时经济不蓬勃 的年代,在普通老庶民 之间,借衣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二、旧时不借鞋的说法
农村不借鞋的说法,不合的处所 有不合的解释,不合的处所 风气 会有不合的解释,不合的方言读音也会有不合的解释。
其一,人们认为鞋是人的“根”。旧时,农村人天天与动植物打交道,难免 把人与动植物与人相比较。人们把人与树相比,树叶的人外衣,春去秋来,树叶落了又会长出新叶,这就像人的衣服一样,随着季节的不合,可以在不合的季节改换 不合的衣服。人们把鞋子比作树根,树根是不克不及 动的。因此,人们把衣服看成是外表,把鞋看成是一小我 的基本 。如果动了基本 ,也就是动了脚跟,一小我 也就会在世间站得不稳,摇动 了基础 。因此,民间认为,如果鞋子借给别人,就等于把基础 借给了别人。
农村人还把人的衣服与蛇的皮来比较,认为蛇的皮可以蜕皮,人的衣服也是可以改换 的,但其基本 还在哪里没有变。
曩昔 ,农村人异常 注意怀抱小孩子的鞋子。昔时 轻的怙恃 抱着小孩出门时,在路上宁可丢衣服及饰物,也不克不及 丢鞋子。倘若丢了衣服及饰物,可以去找回来,也可以不去管,然则 ,倘若丢了鞋子,就一定要把鞋子找回来。农村的说法是,丢了鞋子就是丢了“根”,对孩子的长年夜 晦气 。

其二,鞋子是恋爱 婚姻的象征。旧时农村,婚姻年夜 事是怙恃 之命,媒妁之言,其中的婚姻仪礼有六道法度模范 ,称古代婚俗“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第三礼,即纳吉后,女子要媒人索取男子的鞋样,为男子做鞋子,一般为两双,也有四双、六双、八双的。到了第四礼,即纳征,又称纳成,民国以后,很多农村称为“担八字”,而新式说法,称为定婚。男偏向 女方送聘礼,女方则以女子做出来的鞋子作为主要回礼。
从此以后,男子所穿的鞋子,从原来由母亲做,定婚后就由未婚妻做,直到结婚后依然如此,到老了女人做不动鞋了,老夫妻的鞋子才有女儿或儿媳做。
另外,在曩昔 的农村,一般来说,当女子钟情于某男子时,做鞋送给他,也是那时女子表达心意的通常做法,代表了女子对男子的情意。
旧时,农村出门需借鞋的人,通常是男人,女人在家很少抛头露面。实际上,曩昔 农村“不借鞋”,通常指男人之间不借鞋。因此,旧时的鞋既代表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同时也代表女子与男子之间的父女、公媳、及其他亲情关系。也就是这个原因,人们异常 忌讳把自己的鞋子借给别人穿。

其三,方言谐音的禁忌。“鞋”的读音,在方言中的不合发音,导致忌讳借鞋给别人的说法有所不合,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鞋”的读音,在一些处所 与“邪”谐音。借别人的“鞋”就成了借别人的“邪”,这种说法自然让人觉得 忌讳。把自己的鞋借出去的人认为,自己把“邪”给别人,是去害别人,显得自己不厚道,不讲道德。而借鞋的人,因为是借“邪”,心里也很忌讳。
我公民 间有一句俗语说“宁试别人棺材,不试他人新鞋”,按理说,给他人试棺材应该说是很忌讳的事,然则 ,给他人试新鞋比给他人试棺材更让人忌讳,其中的原因也就是人们认为“鞋”是“邪”。也就因为如此,人们认为,既不克不及 借鞋子给他人,也不克不及 借他人的鞋子。这种说法当然是一种迷 信的说法,不足为信。
第二种说法,“鞋子”的读音,在一些处所 与“孩子”的读音相同。“鞋子”读音为“孩子”,年夜 多处于长江以南的一些地区。也就是因为这种相同的读音,“借鞋子”也就与“借孩子”的话语一模一样。孩子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也是怙恃 的心肝瑰宝 ,谁又愿意把自家的孩子借给他人呢?也就因为如此,民间就有了借鞋给他人的忌讳。

其四,借鞋给他人带来的风险。在农村,人们谈到不克不及 借鞋给他人时,还有一种比较客不雅 的理由。俗语说“人心隔肚皮”,就是天天与自己玩在一起的人,他们暗地里做一些什么事情,并不一定了解。借鞋给他人,如果这小我 穿戴 鞋子去做一些违法犯法 的事,那就比较麻烦了。古代官府办案,对于需要侦破的案子,脚印已是破案的主要线索之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旧时,农村有一句俗语:“生不入牢房,死不入地狱”,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不克不及 做违法犯法 的事,也就不怕入牢房,人活着的时候,不克不及 做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死了以后就不怕下地狱。这是曩昔 年夜 多半 农村人最朴实的想法,也是约束自已最基本的司法 和道德标准。
旧时,人们把入牢房又称为“牢狱之灾”,是一种灾难,要受尽各类 酷刑。如果因为把鞋子借给他人,别人做了坏事连累到自己头上,就会蒙受不白之冤。旧时破案的技术水平不高,如果案子不破,鞋子的主人就会受一辈子的冤屈。即便案子破了,自己的冤屈也洗清了,然则 ,自己白白受了牢狱之苦。因此,旧时人们忌讳把鞋子借给他人,也是出于一种风险防备 。

总而言之,本文解释的这句农村俗语之中的说法,看似比较简单,其中的民俗内涵异常 丰富。有的说法已经与现在的农村的时代潮流不相符,甚至带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已经消失;有的说法对现在的农村人来说,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货拉客微商论坛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GMT+8, 2024-9-21 18:45 , Processed in 0.09744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Huolake!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