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客 发表于 2024-3-1 12:46:37

留在牌桌上的房企,做对了什么?

题图|视觉中国

去泡沫的进程逐渐加速,房地产的调剂 走向深水区。
全方位的行业监管和调控,终结了房企高欠债 、高杠杆的开发模式,勒住了地产行业驶向危险边沿 的缰绳,中国版的“雷曼时刻”被化解于无形。
行业调剂 必定 带来阵痛,国度 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27万平方米,同比降21.6%;销售金额1.24万亿,同比降22.6%;投资开发增速下滑至7.2%;以及,一批房企倒下。
与此同时,经历刮骨疗毒、去腐生肌,更健康的行业生态开始萌芽:坚持 稳健增速,回归民生属性,办事 居住需求,购房人可以更自在 地选择理想居所。
站在变革的路口,行业第一次年夜 范围 审视和反思房地产的问题,为什么在这场调剂 中,有些房企被淘汰出局,有些房企仍能留在牌桌上?分化是怎样产生的?
没有欠好 的行业,只有欠好 的企业
被挤下牌桌的不乏百强甚至TOP级房企,这些曾金光闪闪的房企有着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致命弱点”。
第一, 高杠杆模式扩张,融资成本高,现金流紧绷。在曩昔 数年间,一批房企以极低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借钱拿地借钱开发的方法 ,实现了范围 跃升。到2020年,173家房企跻身百亿军团,其中千亿军团的数量更扩容至43家。为了融资,有些房企不只 支付 昂扬 的成本,还玩转“财技”将各类金融杠杆用到巅峰,有的甚至动用了民间借贷。
高杠杆带来了范围 扩张,但也埋下了现金流紧绷的危机。

据统计,中国房企欠债 水平普遍偏高,《2021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测评研究申报 》显示,上市房企的净欠债 率均值达95.07%。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房企也意识到风险,然则 十个锅九个盖,骑虎难下之势已成,再遭遇疫情、调控袭击 ,债务压力一触即发。

第二,盲目多元化,资金过度沉淀,消耗主业利润。2010年以来,房企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对多元化结构 进行了诸多探索,闯进了全新的细分赛道,比如文旅地产、家当 地产、商业地产、养老家当 、长租公寓、联合办公、物流地产等等,有的企业甚至完全跨界进入了新能源汽车、快消品、文化影视、农业等新行业。



其结果却难言乐不雅 ,年夜 多半 房企并没有找到足以媲美主业的新年夜 陆。

数据显示,目前房企的开发业务平均占比依旧高于80%。对容错能力强的房企来说,小范围 的试水不会伤及元气,但一些作风 激进的房企却过于押注新赛道,使得无法产生正向现金流的业务沉淀了年夜 量资金,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三,治理 粗放,三费占比高,产品品控不足。一位地家当 内人士曾经感慨,地产行业最年夜 的问题就是太过关怀 政策和经济形势,对企业内部的产品和治理 等却存眷 太少。

在高速增长20年,房企占据着土地红利和金融红利,能拿到地、能借到钱就能卖出房,但在现阶段,粗放式的治理 却会直接影响成本和销售,挤压要命的利润空间。
统计发明 ,2021年上半年,在TOP50上市房企中,三费费用率最低与最高房企之间相差了4倍多,有16家房企三费费用率跨越 10%,2家房企三费费用率跨越 15%,内部管控亮起“红灯”。

与此同时,对地段、产品、户型、景不雅 、物管缺乏足够研究的“速成楼盘”则被购房人用脚投票——没有销售回款,必定 带来现金流的枯竭。
留在牌桌上的房企,都是全能选手

基础 不稳的房企终被雨打风吹去,而对于经营稳健、资金充裕的房企,这个行业依旧机会很多。
中指数据显示,2021年1-10月,万科、碧桂园、中海地产、保利成长 排列 拿地金额前四名,分别为1304亿、1129亿、1083亿和1082亿元。

数据来源:中指数据CREIS
另据统计,在20城的第二轮集中供地中,中海地产拿地金额超600亿元,拿地城市达12个;民企碧桂园也坚持 着正常的投资节奏,7-8月的权益拿地金额近400亿,前8月投销比为31.8%,接近历年平均投资力度。
市场的分化注解 ,2022年的房地产格局正在加速重塑,能够穿越黑暗走入黎明的企业无一不是具备战略、财务、产品、治理 等多维实力的综合型选手。

第一,敏捷的战略能力,面对商机能出手,面对危机有预警。

当很多房企还沉浸在曩昔 的胜利 中,做着调控放松的美梦,赌地产行业年夜 而不克不及 倒的时候,头部房企已经有了危机意识且积极作为。
碧桂园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提质控速,行稳致远”的成长 战略,主动降低成长 速度,将更多资源放到内部管控上;在今年的中期业绩会上,莫斌给碧桂园定出了三条成长 策略,一是坚持拿地越来越精准,二是财务治理 越来越稳健,三是提升全周期综合竞争力。
另一家龙头企业万科则早于2014年就提出“白银时代论”,2018年又喊出“活下去”,更在今年提出“节衣缩食”打造“战时气氛 ”,这些其时 被视为作秀、视为带节奏的表述如今看来却正确无比。
第二,有底线思维,重视造血能力,向经营要利润。

只讲范围 不讲效益,这一商业奇不雅 一度在房地产行业年夜 行其道。彼时,马太效应凸显,在强者恒强赢家通吃的时局中,一批房企争相追逐销售目标,对造血能力重视不足。来到房地产下半场,回款率、现金流、净利润等经营指标成为房企闯关的通行证。
以中海地产为例,凭借标杆性的经营能力,中海地产已连续十多年坐稳“利润王”宝座,2018年至2020年,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率分别为27.3%、26.86%和25.27%,而同期的百强房企净利润率均值约为12%。
民营房企碧桂园是另一则例证,碧桂园已连续5年坚持 权益回款率超出90%,在今年上半年,又实现2727.9亿元的权益物业销售现金回笼,权益回款率达90%。此外,其净利润连年提高,2021中期实现净利润224.2亿元。
第三, 稳健的财务,控制欠债 率、包管 偿债能力。

为防备 房企债务风险,监管层给出了三道红线限制有息欠债 的增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欠债 率不跨越 70%;净欠债 率不跨越 100%;现金短债比不小于1。政策实施一年多,“绿黄橙”成为评判房企的新标准。
实际上,因为具备较为健康和留有弹性的财务结构,一批房企很快就适应了这一监管要求。碧桂园自2018年起就开始有效控制杠杆率水平,已连续多年坚持 净欠债 率指标在70%以下,到2020年碧桂园净欠债 率仅为55.6%,而同期百强房企这一指标的均值为94.6%。华润置地更是于政策出台之初便位列绿档,到2021年中期,其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欠债 率为60.9%,净欠债 率37.4%,现金短债比2.27,全部为绿。
因此,三道红线对一些高杠杆房企来说是泰山压顶,而对另一些房企而言却是水波不兴。
第四,可靠的产品力,以购房人为中心,坚持打磨产品。

从销售数字看,2021年前10月,碧桂园、万科、融创和保利排列 销售业绩前四名,总额达2.17万亿元,其中碧桂园实现销售额6761亿元。在房地产市场整体降温的年夜 配景 下,这些房企依旧实现了较为稳健的增长,背后的“产品力”居功至伟。
在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后,新的市场规矩 也生效了:只有好房子,能力 不愁卖。做好房,是房企新阶段的竞争焦点所在,而“好房”的内涵至少有两层,一是好的硬件空间,二是好的软性办事 ,这也是的碧桂园稳健成长 的秘诀。


近年来,碧桂园一直赓续 迭代产品,依据 450万户业主居住需求的跟踪调研,从健康、科技、美学、智能、人文等多个方面进行投入;与此同时,坐拥最年夜 的物管,碧桂园还宣布 了“家园办事 体系”,联动旗下资源办事 业主。

此外,融创、年夜 悦城等多家房企也指出,产品力将是企业未来重点增强的核心竞争力。
劣币出清,房地产行业或迎来破晓
穷冬 之后,整个房地产行业将打破 黎明前的黑暗,迎来破晓新生。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交流会上用16字做了概括“尊重常识,回归常态,阵痛之后,仍有机会”。
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也对行业未来表达了肯定的看法。
10月21日,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表示,配合 维护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成长 ,维护住房消费者的正当 权益。
10月25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坚持 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成长 。
11月10日,央行颁布 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小我 住房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加1013亿元。
11月19日,央行宣布 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申报 ,提出“目前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房地产市场健康成长 的整体态势不会转变 ”。


申万宏源剖析 认为,高层发声注解 政府有意维稳房地产行业,资金端已逐步涌现 宽松迹象,行业调控政策正常化修复开启,同时考虑到目前行业加速出清后的格局优化,维持房地产板块“看好”评级。
如果说政策支持是房地产的定心丸,那么市场需求则是房地产的生命源。
第一,人口流动带来新房需求。虽然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已经达到1.09,总量基本平衡,然则 由于人口向重点都会 圈流动、向区域中心城市流动,这些人口在保有原有衡宇 的基础上仍有新增购房的需求,尤其在人口净流入城市,优质住房仍有缺乏 局面。
第二,时光流转催生换房需求。一方面,由于多年前购买 的房子已经成为老破小,一些家庭需要通过换房改良 居住;另一方面,随着二胎、三胎的摊开 ,小家庭酿成 “三代同堂”的年夜 家庭,进而需要对衡宇 的面积和品质进行升级。
中金研究部预测,在经历曩昔 3年的高位平台期后(年均约1400万套),中国城镇居民的新房合理需求中枢虽然进入下行周期,但未来10年每年仍有1000万套上下的需求量,这意味着整个行业的蛋糕依旧可不雅 。
跟“住房缺乏 ”时代说再见,向“品质居住”的时代进阶,在这一新驱动力下,中国房地产企业还将年夜 有可为。与此同时,城市更新、物业治理 、衡宇 租赁、地产科技等赛道也有望成为新蓝海。
静水流深。先破而后立,在高质量成长 的新时代,房地产企业要赚取合理的资产回报,就必须做到从拿地到交付后的全流程精细化运营,像制造业一样。
对于购房人来说,房地产早该如此,也本应如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留在牌桌上的房企,做对了什么?